行業動態
醫療大數據趨熱 量子計算等十大領域蓄勢待發
作者: 來源: 日期:2016-11-04 11:49:59
11月2日-3日,“首屆中國醫院能力建設與發展暨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主辦,主要聚焦中國公立醫院院長職業化建設與健康醫療大數據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會議期間,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分享了“基于大數據的未來醫學”,在其看來,量子計算、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300024,股吧)、3D打印等十大技術領域都將成為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
據了解,未來量子計算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是服務于大數據下的精準醫療發展。耿慶山表示,精準醫療與微生物組學的發展帶來數據的急劇膨脹,現有的技術將無法支撐運算任務,而量子計算比傳統的電腦擁有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它能夠解決一些高度復雜的醫療問題。人工智能則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層次處理數據,從而幫助人類從大量非結構化數據中找到不一樣的視角。在耿慶山看來,人工智能還具備卓越的學習能力,可以實現個性化分析目標,因而可以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
而圍繞人工智能進一步延伸的醫療機器人、納米機器人以及人體電子化等領域也是未來大數據引領下的熱門醫學領域,且目前已受到產業資本的關注。其中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就已被使用,其未來的應用場景主要為遠程監控,即機器人系統能夠讓醫生跨地域遠程診療,同時也可以為特殊的病人提供康復護理幫助。而納米機器人則是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類內部,在病理監控、行使功能、靶向運輸藥物、納米級手術等方面有應用潛力。
數字化診療同樣依賴于人工智能。耿慶山告訴記者,患者可以求助于手機語音助手的設備,例如全息投影醫生Dr.WebMD,它可同時解決多種詢問,包括解決患者疑問,通過網絡預約醫生,并向醫生反映患者的癥狀和顧慮,構建一個數字化醫療護理模式。
而所謂人體電子化,耿慶山介紹稱,到2025年,人類身體的一部分也會轉變成電子化。這種概念現在多見于假肢、器官等代替物的應用。除了仿生的假肢,預估已有3萬-5萬人體內植有RFID芯片。“腦機接口”就是人體電子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耿慶山稱,它主要是在人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連接通路。這一技術最常見的應用是實現腦成像、監測神經活動。據悉,目前已應用于耳蝸移植、心臟起搏器,且有望實現“神經塔橋”。
便捷式診斷設備則是未來醫療大數據的另一大突破領域。耿慶山告訴記者:“業界有研究團隊正試圖開發一種手持便捷式診斷設備,它可以在數秒內掃描人體器官并診斷疾病。其特點就是輕便、易攜帶,可用于治療咽喉炎、睡眠呼吸暫停、心房顫動等疾病。”
在耿慶山看來,伴隨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及應用,IT領域和醫療服務機構都應該保持更開放的態度,相互融合加強整合,只有將前沿技術與醫療服務充分整合,醫療服務的效率才能夠真正提升,發揮1+1大于2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