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阿里健康巨虧說明什么
作者: 來源:神宇醫藥 日期:2015-06-02 09:39:47
阿里健康巨虧說明什么
醫藥網6月2日訊 近日,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司阿里健康發布《盈利警告》公告,內容顯示:阿里健康在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間,經初步審核,由于員工成本、銷售及市場營銷費用大幅增加,預測該財年虧損額將較上一年增長200%,而阿里健康上個財年總計虧損額為3460萬港元,約2767萬人民幣。
為開拓醫藥市場,“有錢又任性”的阿里巴巴可謂開足馬力、下足血本,那么,阿里健康虧損的原因是什么?為何引發醫藥行業如此廣泛的關注?在醫藥互聯網持續火爆的今天,現階段該如何審視行業普遍存在的商業模式營利困境?阿里健康在市場中面對的挑戰或許能夠為醫藥互聯網從業者帶來一些啟示。
僅順應大勢還不夠
為打造線上醫療保健市場,阿里健康推出了多個新業務領域,從最早巨額補貼培養用戶習慣的醫療處方社會化流轉模式,到搭建云醫院“醫蝶谷”平臺,以及與多家醫藥合作伙伴達成戰略合作項目,無疑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在阿里健康推出類似“滴滴打車”的社會化購藥模式至今,業內對其爭議就從未停止過。接近阿里健康內部的消息人士對記者透露,阿里健康的思路是希望與醫療機構、線下連鎖藥店合作,因為這些機構有固定的會員,只要服務好這些機構會員,線下的會員最終都會轉化為阿里健康的忠實用戶。“然而現階段的問題是,無論阿里巴巴還是阿里健康,作為上市企業市場行為必須是規范的,且運營必須受到監管,這與阿里以及淘寶創業初期的野蠻生長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是傳統互聯網還是醫藥互聯網,企業發展必須順應大勢,但更重要的是應該結合細分行業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及階段,并需基礎設施乃至游戲規則等多維度匹配,才是決定商業模式能否獲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階段性行業陣痛
“阿里巴巴作為典型的電商平臺代表,站在互聯網企業的角度呼喚‘以用戶為中心’沒有錯,但阿里健康從一開始直接撬動C端患者,寄希望為消費者提供更合理的用藥渠道,這其實過于簡單地用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方式去撞醫療行業大門,勇氣可嘉,但頭破血流不可避免。”面對近日業內紛至沓來的種種猜測,百洋集團百洋健康網CMO廖光會在接受采訪時頗為感慨,他認為,阿里健康的策略最開始仍是按照互聯網行業的游戲規則進行,“大開大合”的打法其實并不符合醫藥行業目前的階段性現實。
據記者多方了解,阿里健康于今年5月1日已暫停對用戶和藥店補貼,業內盛傳“叫停電子處方社會化流轉業務”并不符實,部分針對阿里健康可能放棄藥品轉型醫療的討論也純屬臆測。
叫停補貼某種程度上也提示了阿里健康虧損的潛在原因,東北某連鎖藥店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用“補貼獲取用戶”的營銷方式在藥店方面是存在漏洞的,線下也確實有實體藥店因為鉆空子短期套利獲得了高額利潤。“據我所知,某線下連鎖安排了兩三個店員專門負責阿里健康的工作,搜集了200~300個身份信息,購買了200~300個手機號碼,注冊阿里健康賬號后刷POS機就可以套利,僅用4個月時間便拿到阿里健康1200萬元補貼,藥卻沒有賣掉一盒。”
廖光會對此并不意外,他同樣認為阿里健康停止藥店補貼是非常正確的決定。“滴滴打車雖然也曾出現套利的現象,但打車軟件還可以借助LBS定位監督管理,但藥店零售的藥品怎么保證產生支付行為之后是真實的銷售呢?一個人天天買藥都可以,天天反復刷卡為什么不可以?消費者是否是真實有價值的目標用戶,藥品是否真的用來治療,均很難進行監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阿里健康的虧損。”
“游戲規則”特殊
目前,醫藥互聯網行業究竟如何打造符合醫療行業自身特點的商業模式,不僅掣肘著阿里健康,也著實影響著整個醫藥互聯網行業。醫藥互聯網產業“泡沫論”在2015年已經不絕于耳,阿里健康在“互聯網+醫藥”試水的過程中屢屢試錯,不禁令業內人士對醫藥互聯網產業特殊的“游戲規則”加深了思考。
毫無疑問,經典的互聯網模式就是“流量思維”,即去中心化地斬斷所有中間環節直接撬動C端用戶,無論是BAT三巨頭,還是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翹楚,抑或是搜狐、網易等傳統門戶,均依靠龐大的用戶人群和流量“號令天下”;在這種互聯網流量思維刺激下,早期的醫藥互聯網或醫藥互聯網項目,無一不是依樣畫瓢,春雨醫生、丁香園、掛號網、好大夫在線等醫藥互聯網先行者在迅速獲得龐大用戶和流量的同時,也進一步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然而,燒錢永無止境,流量終有瓶頸,當越來越多的創業互聯網企業推出醫藥產品,流量入口被瓜分得日漸垂直,甚至愈發狹小,傳統評價互聯網企業的“流量”“用戶”“轉化率”等硬指標似乎已經成為醫藥互聯網的夢魘;為突破這一瓶頸,越來越多的醫藥互聯網企業開始思考轉型,如丁香園和春雨醫生相繼從線上轉向線下開辦線下診所,掛號網試水“微醫”集團并與復星醫藥戰略結盟打通“醫藥險”,另有眾多醫藥互聯網企業也開始紛紛向產品電商或服務電商延伸。
生物無憂網創始人陳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互聯網+醫藥”的核心還是后者,“春雨醫生、丁香園為何從線上轉向線下?阿里健康又為什么會遇到種種爭議?恐怕都是由于過于互聯網化的思維方式導致,即‘流量思維’而非‘服務思維’。醫藥行業是很厚重的行業,并不是說互聯網思維有錯,而是沒有真正遵循醫藥行業的本質,或者至少在模式或思維上不合時宜,步子邁得太大跨出了醫藥行業現在的發展階段。”
創新就要容忍試錯
“針對移動醫療企業,目前過度聚焦通過怎樣的商業模式可以實現快速營利,不想‘交學費’就希望獲得商業成功,視野未免過于短視;此外,醫藥互聯網尤其是移動醫療行業,現在仍處在野蠻生長階段,尚沒有形成行業內的共同作用力,寄希望移動醫療產業短期內就可以對傳統醫藥行業帶來革命性變化,難免是一種‘捧殺’。”微糖(博醫幫)創始人馮燕飛指出,藥品或器械企業都有傳統的銷售渠道,傳統上就是把產品賣到醫院,賣到零售連鎖,然后最終再轉售給消費者,企業通過代表只做醫生端的工作,然后再通過醫生處方影響患者,這就是醫藥行業傳統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之間的流動,醫藥互聯網通過怎樣的方式滲透到這些傳統的利益鏈條中仍然在摸索。
迄今,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擁有超過5億的手機網民,正因如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在此基礎上,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也會為醫藥垂直細分領域帶來足夠巨大的創新價值。以嶺藥業電商事業部總經理邵清的看法似乎更為客觀,他對記者說:“社會鼓勵創新,就應該能夠容忍試錯,尤其對于醫藥互聯網,新模式無論能否真正成功,都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我特別欣賞真正能夠勇于試錯的人,即使遇到坎坷也應該報以掌聲。”